“涨价去库存”这五个字中鑫优配,像一根倒刺,扎在买房人心里九年。

当年没上车的,现在回头看,房价翻倍的城早就熄火,自己卡在手里的首付却连利息都跑不赢;冲进去接盘的,如今同小区挂牌价跌掉三成,想卖还得先跟几十套“砸盘侠”拼谁更狠。

你以为这是老黄历?
不,7.6亿㎡新房正躺在那儿,比2015年更胖,更尴尬。
数字不会撒谎,可数字也不会替你疼。7.6亿㎡什么概念——把北京、上海、深圳所有住房再复制一遍,还剩一大块空着。
更扎心的是,这些库存一半以上不在“有人口、有地铁、有产业”的地方,而在名字都念不顺的远郊新城。
当年棚改货币化像一针兴奋剂,拆迁户揣着现金冲进售楼处,开发商连夜涨价,地方连夜卖地,银行连夜批贷,三班倒把泡沫吹成摩天轮。
现在摩天轮停了,座舱悬在半空,想下来得先承认“其实我没那么贵”。
有人喊“再涨一波就活了”中鑫优配,可居民杠杆率已经拉到62%,再拉就是拉脖子。
也有人喊“大降价一步到位”,但降价30%最先爆的不是库存,是银行的抵押表和地方的财政表。
真实情况是,两边都不敢动,只能把绳子往中间再捆捆,于是出现魔幻画面:一边工抵房按成本价七折甩,一边备案系统限跌15%,买房人问到底多少钱,销售反手甩个“请到店谈”,价格成了地下党接头暗号。
政策也在找台阶。
住建部今年让地方“以购代建”——翻译成人话就是:政府自己下场买房,不抢你的商品房,改成保障房、长租房,给市场托底,顺便把开发商的烂尾楼复活。
听着像白衣骑士?
别急着感动,收购价通常砍到市场价七折,开发商含泪“自愿”签字,因为不签就连七折都没有。
郑州、重庆、苏州已经跑起来,钱从哪来?
专项债+银行团贷中鑫优配,一句话:政府加杠杆,替居民扛雷,顺便把租金打下来,让年轻人敢留在这座城。
最微妙的变量是“房票”。2015年给的是真钱,拆一套发一张百万支票,爱买哪买哪;今年给的是“兑换券”,只能买指定楼盘,且最多抵20%房款,剩下80%你还得掏真金白金。

好处是锁定需求,不让你跑去隔壁城市炒房;坏处是,兜里没现金的拆迁户突然发现,自己原来只是“有资格”当韭菜。
开发商收到房票也不能当工资发,得等政府结算,账期半年起步,现金流继续踩钢丝。
银行也没闲着,把贷款年龄放宽到85岁,推出“接力贷”——父母还不上,子女接着还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。
听着像黑色幽默,却真实发生在柜台。
为啥?
因为35岁以下刚需集体消失,只能把50+的改善族再薅一遍。
可惜他们再改善,也接不住7.6亿㎡的天量库存,于是贷款年限越拉越长,首付比例越降越低,杠杆从“加在房价上”变成“加在寿命上”。
真正该盯的不是房价,而是你的工资条。
库存背后是收入断层:过去二十年,房子成了老百姓存量财富的“存钱罐”,现在罐口焊死了,得先让大家兜里重新有钱。
住建部今年把土地出让金的一半以上锁死在“民生支出”,就是在还旧账——把卖地钱拿去建保障房、学校、医院,让年轻人敢消费,而不是把未来三十年收入提前塞给水泥盒子。
换句话说,只有就业稳了,外卖员、程序员、小老板们敢点奶茶、换手机、带孩子出游,才会有人租那些“政府收购做长租”的房子,库存才真正开始消化,而不是左手倒右手。
对普通人,别把“等房价暴跌”当信仰,也别把“抄底”当彩票。
真想买房,盯住三个硬指标:一、城市人口连续三年净流入;二、地铁或产业园落地时间表写进政府报告;三、你家庭月供不超过税后收入30%。
三条全满足,再去谈折扣、谈楼层、谈朝向,否则一律按耐住冲动,把现金留在手里,比任何技术分析都香。
最后留一句得罪人的话:房子从来不是“普通人”的财富放大器,它只是“赶上时代”的顺风车。2015年那波,本质是货币洪峰路过你家门口,你刚好在门口端着盆;2024年,洪峰去了新能源、去了AI、去了跨境电商,还在门口蹲守的人,只会被下一轮太阳晒干。
与其天天猜底,不如把精力花在升级自己的铲子——下一座矿,不在钢筋混凝土里。
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